EAST工作坊|科技艺术写作工作坊

来源: vaii.cafa.edu.cn 时间:



科技艺术写作工作坊

第一阶段:2018年11月14-16日
第二阶段:2018年11月17-21日


简介Introduction
EAST-科技艺术写作工作坊(EAST-the workshop on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riting)是一个面向艺术与科技交叉领域的青年写作者、策展人及研究者的工作坊。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EAST-科技艺术季的一部分,EAST-科技艺术写作工作坊在全球范围内邀请写作者与研究者直面上述今日世界的复杂性。反思“写作”在当下科技人文环境中的角色,探讨针对科技艺术的创作理念、课题、手法、工具和批判性理论,鼓励围绕科技艺术主题进行的理论批判、作品解析、展览评论、深度调查等形式的报道式和实验性写作。
申请细节 请见招募链接

特约讲者
部分导师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尼古拉斯·伯瑞奥德就当时西方当代艺术中出现的新的潮流和形式提出“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的理论,而后又提出“后制作(Postproduction)”与“茎上根(the Radicant)”等概念,深刻洞察把握最新的艺术现象。2014年其策划的台北双年展将近年科学界与思想界共同关注的“人类世”概念与策展及艺术创作结合,引发艺术界对这一话题的激烈讨论。二十年中Nicolas的理论不断演化并环环相扣,近年关心的话题集中在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不同的文明和思想如何共生,艺术在这一时代话题中为我们提供怎样的价值观和方法论。2011年至2015年,伯瑞奥德担任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院长。2010年至2011年担任法国文化部研究部门负责人。2007年至2010年,他在伦敦泰特英国美术馆担任古尔本基安当代艺术策展人,策划2009年泰特三年展,并在基辅为维克托平丘克基金会担任创始人顾问。他与杰罗姆·桑斯共同创立当代艺术空间巴黎东京宫,并于1999年至2006年担任联合总监。

侯瀚如
目前任意大利罗马二十一世纪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侯瀚如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参与策划了超过100个展览,其中包括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国现代艺术展”(China/Avant-Garde)、1997-2000年间的“运动中的城市”(Cities On The Move)展览、2000年上海双年展(Shanghai Biennale)、2002年光州双年展(Gwangju Biennale)、2005年第二届广州三年展(Guangzhou Triennial)以及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7), 第十届里昂双年展(2009),第五届奥克兰三年展(2013)和深圳香港双城城市/建筑双年展(2017)等。此外,侯瀚如是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中国艺术计划的策展顾问,共同参与策划2016年“故事新编”(Tales of Our Time)以及2017年“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Art and China after 1989, Theater of the World)展览。出版的书籍包括2014年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Utopia@Asialink的《侯瀚如》(“Hou Hanru”)、英文文集《在中间地带》(On the Mid-Ground) 香港Timezone8,2002年,中文版,金城出版社,2013。

讲者
西蒙·马奥尼

西蒙·马奥尼是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中心总监,伦敦大学学院信息研究系数字人文首席教员。他持续投入关于数字人文领域的教学研究与出版工作,他的研究兴趣也包括新兴技术在古典文化中的应用,包括使用网络技术与数字资源建立与维持古典文化学习、合作与创造式社群。他是伦敦大学学院新开设的公开教育特殊兴趣项目的总监,也负责伦敦大学学院教学资源公开项目。除此之外,他也是古典研究学会(伦敦大学前沿研究学院)院士,和《数字古典者》学刊的创刊编辑。

爱瑞卡·赫卢比
目前是《列奥纳多》与《列奥纳多音乐学刊》的主编,列奥纳多是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学会的学术期刊。她负责期刊每年六期的编辑,并担任在出版和内容发展线索上的赞略总监,与执行编辑、主编和编辑委员会共同探讨期刊的内容规划。她也是列奥纳多/ISAST的编辑团队成员,并负责规划与设计新的出版合作、商业研发和社群拓展。列奥纳多/ISAST是一个全球范围的非盈利学术网络,邀请学者、艺术家、科学家、研究者与思想者共同探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跨学科创新。

张颉颖
张颉颖是一个政治与环境人类学者。本科为生物医学电子专业,后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接受社会人类学训练,于香港中文大学取得人类学博士学位。于2016年开始,作为助理研究员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人类学、STS、废弃物研究、劳工研究。目前的研究项目主要为环境技术的理论及应用争议,以及数字信息技术的劳工问题。出版过一本关于拾荒者的书《废品生活》和一些关于废弃物治理技术的文章。

莎米安·格里芬斯
莎米安·格里芬斯是Artangel数字部门的总监。她同时在中央圣马丁学院担任艺术批评讲师,并持续进行关于艺术与科技的写作。

傅丰元
傅丰元是一名编辑和内容创意策划人。他创立的「Studio Q24」是一个内容工作室,致力于探索人类生活环境中那些「静悄悄、活生生」的技术,并设计与之呼应的内容。他发起的「利器」(liqi.io)是一个线上社群,集结了一群热爱分享工具,以及生活与工作方式的创造者。他还是科技文化杂志《离线》的联合创始人,主导了数字杂志和纸质 mook 的内容策划,主题涉及炸鸡、城市规划、玩具、机器学习、虚拟偶像、火星移民等。同时他也负责《离线》线上内容和会员系统的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他还编辑出版了《技术元素》《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与机器赛跑》等书。此外,他还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公司策划品牌内容。

李兆欣【兔子瞧】
科幻评论家,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负责战略发展、原创培育业务,主讲“未来局科幻写作营”5期。资深科幻人,曾发起“42大讲堂”活动、创办评论杂志“边缘”、双语科幻平台“彗星科幻”等。多次参与国内和世界科幻大会,发表论文并作相关主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