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未来青年之为」应对全球自然灾害的生物设计

来源: vaii.cafa.edu.cn 时间:

「未·未来青年之为」—— 教育实践
2018年9月——2018年11月


「未·未来青年之为」| 日本东京合作课题 —— 为自然灾害的生物设计

国庆节前夕,在三十年最大台风来临的警报中,我们抵达了日本,晚上站在几乎空无一人的涩谷街头,开始了我们在东京的工作坊-为自然灾害而进行的生物设计。

21世纪,自然灾害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威胁之一。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高、洪水、地震、滑坡、海啸、荒漠化和全球变暖等自然灾害随时会发生在某一个国家或城市。就在前不久,联合国向全人类发出公告——全球升温需限于1.5℃,否则2040年世界将陷入危机。这一切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之所以来到日本,是因为这里拥有全球最完善的灾害预防系统,“设计”在这里面的贡献不可或缺。在日本,居民的住宅是木质箱式结构,不隔音但压不死人;超市提供专门的应急套餐并且原住民都家中常备,不好吃但足够在灾难中活命;每位日本公民可以免费领到一本设计师设计的《东京防灾》手册;地铁上所有手机预灾警报齐响的场面虽然令人震惊但对于日本已经是日常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日本东京大学与四川美术学院开展“为自然灾害的生物设计”课题。日本材料科学家与仿生学设计师JUN KAMEI与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周子书,四川美术学院教师汪泓、要文瑾在东京开启了这次“为自然灾害的生物设计”工作坊。并且在工作坊期间也经历一次台风“谭美”的过境与4级地震,这不仅使我们感受到日常灾难频发所带来的恐慌,也对此次课题的研究有了更加真实的体验。






























「未·未来」 青年之为 – 课题实践

筹备委员会: 高  洪、范迪安、苏新平、王少军、王晓琳、吕品晶、张子康、宋协伟
主         任: 高  洪、范迪安
学术主持: 范迪安
总 策 划: 宋协伟
项目协调: 常志刚、王  川、徐  佳、张欣荣
对外宣传: 秦建平、章燕紫、张文超、薛  江、高尔东
策划执行: 程书馨、李明威、薛天宠
多媒体与视觉: 陈  卓、何  君
空间设计: 薛天宠、柏  林、张天钢
行政支持: 郑钰尧、刘星伶、陈  华、车  静、郑  涛、刘晓磊

各课题负责人

艺术治疗:               Leah Gipson
                              宋协伟、何  君
艺术媒介跨越创造:  David Gersten
                              张欣荣、张文超
未来城市环境:        Allen Sayegh
                              景斯阳、李世奇
思辨设计:               Anthony Dunne
                              王成良、王  捷
未来保护设计:        Ashley Hall
                              王选政、张  凡
非线性未来预测:    Clive van Heerden
                              刘  骁、程书馨
可持续水利用:        Richard Perez、Rael Futerman
                              李  卫、 海  军
自然防灾生物设计: Jun Kamei
                              周子书
声音艺术:               Shawn Decker
                              陈  卓、林  彤、高  宇
虚拟美术馆:          Gary Hill
                              费  俊、马志强
元文本:                  Peer Sathikh
                              蒋  华、何  浩、张洺贯
中国创造:              David Grossman
                              王子源、林存真、刘  钊、 李文龙、孙大力
全球变暖可视化:    Boris Müller、Jonas Parnow
                              陈慰平、 徐  彤
人工智能设计:       Pascale Fung
                             王黎明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