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未来」——“激活创新” 延伸文献展

来源: vaii.cafa.edu.cn 时间:



「未·未来」——“激活创新” 延伸文献展
时间:2017年12月16日—12月31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

筹备委员会:高洪  范迪安  董长侠  苏新平 王 少军  王晓琳  张子康  宋协伟
主任:高洪  范迪安
学术主持:范迪安
总策划:宋协伟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未·未来」“激活创新”
「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是一场对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验性探索事件,秉持跨领域、跨时空、跨文化原则,集成全球学术智慧,打造一个专家汇集、智慧碰撞、多元发声、合作共赢的全球平台。「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的第一阶段“激活创新——圆桌对话”从2017年12月3日开始实施,到2018年底结束;第二阶段“青年之为——教育实践”于明年5月开展,第三阶段“教育不在——校长论坛”将于明年9月实施。

本次展览,是对12月3日- 4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激活创新——圆桌对话”活动主题的延伸,在现场完备的空间搭建基础上,以丰富图文与生动影像结合的方式,将带有未知性和探索性的未来艺术设计教育议题多角度进行展现。展览内容主要围绕嘉宾学术成果、创新教育方向、技术伦理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改革四大板块展开,不仅如此,现场还作为教学课堂和学术交流等校内公用空间,于12月16日起正式对外开放。



空间设计
“激活创新——圆桌对话”的空间设计构建了一个活力、平等、充满可能性的探索空间,突破传统研讨空间形成模式。基于语境与场域的转移,空间结构可以自然变幻,形成“跨文化、跨时空、跨领域”的国际化学术研讨情境。观众围绕着思想迸发的圆桌对话,形成思想碰撞与融合。

白色的体块在会议结束后,成为一种书写与记录的物化载体,通过重新进行排列组合,高效的转化为展览空间,成为展览信息的承载工具。重新排列的模块展台为观众提供了多种游走的空间路径,整体空间附有矛盾、交汇与过渡的多重叠合,意味着美院在提供信息沟通平台基础上,在为未来科技、教育、设计等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思路。

不仅如此,「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激活创新——圆桌对话”的现场空间还变为了教育课堂,为美院师生提供了一个纯粹的教学交流场所。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总策划宋协伟教授带领央美四十多位学生,在圆桌对话结束后的一周时间里,与布鲁斯·茅和碧西·威廉姆斯两位圆桌对话的嘉宾共同开展了筹备“巨大行动”(Massive Action)展览的工作坊。工作坊期间,学生们围坐在圆桌周围,在巨大条幅LED屏幕前,充分体验了本此活动先进教学设施和国际设计专家带来的顶级教育分享。






圆桌对话现场

延伸文献展内容

“激活创新——圆桌对话”嘉宾学术成果板块
嘉宾展示板块中,展示了“激活创新——圆桌对话”的16位嘉宾学术成果,他们身份包括全球院校与社会各界的领袖学者、科技实验者、未来预测者、设计研究者、社会学者等多样身份嘉宾的学术成果。

包括:《连线》杂志(Wired magazine)的高级游侠凯文·凯利,著名设计师、“巨变网络”创始人布鲁斯·茅,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教授,库伯联盟与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教授大卫·格斯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科研部主任、健康设计系主任、创新设计工程系副主任阿什利·霍尔教授,日英艺术家斯普特尼子!(Sputniko!),南非开普敦设计思维学院的创始院长理查德·佩雷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和媒体学院主管学术的副院长皮尔·毛希丁·沙提克,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冯雁,美国新媒体艺术家盖里·希尔,国际设计组织联合会ico-D主席(2015-2017)大卫·格鲁思曼,马德里的欧洲设计学院(IED)的专业主任和皇家艺术学院教授克莱夫·范·希尔登,德国波茨坦应用科学大学教授鲍里斯·穆勒,美国纽约新学院帕森斯教授安东尼·邓恩,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艾伦·萨耶格以及“巨变网络”首席灵感官碧西·威廉姆斯。本次展览收集了他们个人设计项目、作品、书籍、影像、图片等作品资料,整合他们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嘉宾学术成果展。






二、创新教育方向板块
创新教育方向板块主要面向世界具有创新性的艺术院校,研究各院校的创新学术方向,其中包括跨界别设计(TransdisciplinaryDesign)、创新设计工程(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社会革新设计( Design for SocialInnovation )、照明设计(Light Design)、声音设计(Sound Design)、叙事空间设计(NarrativeEnvironments)等30多个国内院校尚未展开研究教育新方向。国际院校包含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SVA School of Visual Arts)、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Institute)、美国帕森斯艺术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Royal College of Art)、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DesignAcademy Eindhoven)等世界领先提倡全新艺术设计教育方向的顶级院校。以各院校的摘要作为调研背景,这种国际教育新方向的梳理总结是教改重要的背景资料,也为国内各大高校教改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伦理板块
技术伦理板块回顾了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主题展览——首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MAB)”——一个推动艺术与科技交叉实验的国际学术平台。围绕“技术伦理”这一主题,采用彩色喷绘展现出几个多彩的信息模块展台,视觉效果突出,展现了艺术家在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基因和混合现实等领域的全新艺术实验。作为一个孵化艺术与产业融合创新的国际交流平台,双年展集聚了来自艺术、设计、影视、游戏、互联网、智能科技等领域的创意人才、创业先锋和技术专家,为创意产业打造跨领域孵化机体;作为一个激活艺术与城市有机共生的国际创意平台,双年展开创性地使用城市公共屏幕作为艺术载体,使媒体艺术深度融入公共空间,形成跨地域的文化效应,为城市注入富有活力的创意能量。除此之外,现场还将展览所用到的部分动态影像展示给公众。




四、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改革板块
为应对全球变革、全球人才和资源流动、国家创新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实施了系列教学改革。本次展览教改板块中,展示了设计学院通过教学资源整合、知识结构调整、管理体系重构、空间职能重塑等有效措施。教改板块以文字、图片和图表形式,向观众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育结构的新布局,助推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个人价值整合、战略意识形成以及知识体系建构。

在当前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改革深化期,以学科秉承为基础,以问题切入为方法,通过课程梳理、专业融合、资源引入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转化。一方面,通识教育、基础技能教育及新学科与专业深化并进,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向自我学习、自我计划、自我培养的方向转变。由此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师资共享、空间流通开放的转变,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纽带、以学院为依托的发展系统结构,从而实现设计学院持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备研究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的一流设计人才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