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北京|非遗传承工作室

来源: vaii.cafa.edu.cn 时间:


非遗传承工作室
工作室简介
2019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非遗传承工作室挂牌成立。在全球化浪潮激荡和社会快速变革的进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这事关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永续,也事关当代文化生态的重构和社会文化理想的重建。作为高等美术教育的重镇,中央美术学院较早建立了以视觉艺术为主的文化遗产教学与研究机构,开启学术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并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项目。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已经建构出具有艺术学特色的专业体系,形成了将田野调查与源流研究、课程教学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模式,在国际交流中得到各国同仁的肯定与认可。
非遗传承工作室建立之初,秉持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宗旨,深化落实北京市建设全国文化中心,重点抓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推动具有北京特色的非遗保护工作可持续开展。

负责人介绍
王晓琳
作为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负责人,高精尖中心首任主任,在中心创立、制度建设、梯队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中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非遗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以完善非遗学科与非遗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国家建设、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为目的,在非遗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培养、“非遗+扶贫”、北京传统文化符号提升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抢救、保护和研究相关濒危文化遗产,以建设非遗学科理论体系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起到了引领全国的示范作用。

成果展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石雕高级研修班暨两岸石雕创作研习营以“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的宗旨,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研培计划以四周时间为培训周期,分别划分为文化遗产通识课、非遗互动、艺术实践、创意创作、展览研讨等五大模块,通过周期性的研习、研修、学习与交流活动,因人施教、因项目施教,最终通过结业展览的方式呈现出来。

本次项目邀请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雕塑系教员、终身教授埃马努埃莱·贾奈蒂(EmanueleGiannetti) 以及德国石雕大师、雕塑家,教堂雕刻修复专家克劳斯·弗里德里希·鸿斯克尔(Klaus F Hunsicker) 两位艺术家与曲阳石雕传承人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一起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共同学习、交流。以雕塑艺术为母题,活跃在北京老城区中轴线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将与遥远西方的当代艺术家们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与融合发展,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持续增进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研修班特邀请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赖永兴、教授王国宪及5名艺术学院的学生参与研修活动,增强两岸艺人民族文化传统认知与实践能力,开拓艺术与文化视野,提升艺术水平与创意能力;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与融合发展,推动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持续增进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

10月14日,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非遗传承人剪纸高级研修班开班。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认识也逐渐深化。“非遗+扶贫”逐步成为十分重要的脱贫致富途径。越来越多城市也将非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段时间的实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脱贫攻坚结合也是各地都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带来了内在性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本次研修班22名学员分别来自北京市和北京市蔚县、丰宁,在集中授课阶段与美院师生共同学习、交流与创作。术学院长久以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关注和创造性保护相辅相成,也为中国探索“非遗”与高校、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良性新的模式。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这是中国历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此次冬奥会对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具有更是推进“一核一城三带两区”首都文化建设的重要契机。“为民生活创新”作为此次奥运会的主办地,北京剪纸、蔚县剪纸和丰宁“奥运文化”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研修班特邀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会徽“冬梦”“飞跃”设计者、北京冬奥组委

文化活动部高级专家林存真担纲课程导师,通过文化讲座、名家座谈、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创作实践、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使传承人增强民族文化传统认知与实践能力,开拓艺术与文化视野,提升艺术水平与创意能力。将“奥运文化”和“非遗剪纸文化”有机结合,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对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2019年12月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我和我的祖国――‘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北京市2019年非物质遗产研培成果汇报展”在北京山水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非遗传承工作室、山水美术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共同参展。五所院校提供了的228件作品,涵盖了石雕、剪纸、服饰、木雕、玉雕、漆艺、首饰等多个工艺门类,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本次展览既是对几所院校非遗研培成果的集中展示,同样也是思索非遗保护工作与时代主题关系的一次有效尝试。

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石雕高级研修班


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非遗传承人剪纸高级研修班



北京市2019年非物质遗产研培成果汇报展







非遗主题银行卡
中央美术学院郝凝辉教授设计的非遗主题银行卡和文创产品100余件,体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
设计理念。中国银行最终选用了“1+7”个设计方案投入使用,其中的卡“1”是发给北京252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专属卡,其余7张卡在设计语言上采用了80后和90后喜欢的色彩、线条和图形元素,于2019年10月14日开始面向全国中国银行网点发放给普通民众。此次为北京市文旅局和中国银行设计中国银行非遗主题卡和文
创产品,旨在将每个银行网点变成向民众传递非遗传承理念的窗口,让非遗活跃起来、让非遗的魅力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非遗项目科研:“人工智能讲北京非遗故事”
2019年非遗传承工作室“人工智能讲北京非遗故事课题组” 承担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提炼传统文化符号”课题项目。在“兔儿伙伴”——非遗北京形象及智能产品设计方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因其独特的技术特性,在文化传播上有远超过去的优势。因为北京故事非遗文化和现代生活存在一定的场景错位,如果能有效利用人工智能高于物理世界的超常体验可能,设计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的产品,完成场景、视角、共创、体验和服务的迭代升级。完成对于非遗传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研究,以及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的有效探讨。
兔儿爷IP形象和现代智能产品设计的交叉与创新——这是本课题聚焦于一个被人忽视的问题:传统非遗形象中的文化母体、民俗记忆和它背后以后的审美理念,与现代AI产品设计中的IP文化势能、网络生态,以及形态设计路径和美学思维,有着交汇融合的基因。项目首先对具有东方美学价值的非遗形象及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对它进行多层次的理性分析和归纳,重新解读北京非遗形象的形态、工艺和民俗以背后隐藏的文化价值。其次,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技术,在现代产品设计的基础上,梳理智能产品设计的工作路径。结合教学和实践,面对具体案例,进行概念产品设计。







来源:非遗传承工作室